“传统”之合法性的构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话语分析
2017-03-20 19:10  王立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浏览:1073  评论:0
摘要:传统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实践中一直被作为合法性的根源之一,但是在作为后发展民族国家的中国,作为传统的民众日常生活本身的合法性在 20 世纪初以来却一直处于一种吊诡状态,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从主流意识形态中摒除出去。直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形成了一个话语场域,透过对话重新确认了传统的合法性,在此场域内不同的文化主体可以交流、冲突、磨合、理解,并藉此形成意义的共享,朝向一个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必然受到传统概念中的本真性等的影响,这是所有的保护实践者必须认识并反思的。

关键词: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 合法性

   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中许多曾经被贴上“落后”“过时”等标签,而被排除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之外,而在近二三十年来,依然是这些生活方式又逐渐回到了社会生活当中,并逐渐在政府实践和主流意识形态中回到公共文化体系之中,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概念就是“传统”。民众日常生活的现代遭遇 ① 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现代以来“传统”的合法性的吊诡,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传统”特别是其所包含的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合法性最终确立,这一合法性并非单方面的赋予,而是多方话语对话互动的结果。

/ewebeditor/kindeditor/attached/file/20170320/20170320191047_80861.zip


全部评论(0)
打印繁体】【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