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乡村治理中文化认同重构
张海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摘要]转型期,文化认同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乡村善治。村庄中的伦理失序、娱乐失当、心理失衡、组织失灵等种种不和谐状况,均可以从文化认同危机、信仰缺失方面找到根源。为摆脱这一困境,举国上下己开启不同理路的文化建设,倡导乡风文明、开展“平民教育”“新乡贤引领”、村庄内生的多元探索,成为当下重构乡村文化认同的有效路径。这些探索有助于我们理解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性,并促进对道德体系重建及人才保障机制等若干战略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转型期;乡村治理;文化认同;文化治理;多重实践
引言
在当下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背景下,若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无疑会“打折扣”。于今而言,“乡村问题”在中国也许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对此争相给出解答方案,许多方面的讨论最终会被归结到乡村发展的问题上去。①若将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看,当下的乡村问题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缺失的问题。
回溯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皇权不下县”,乡土社会有较大自治空间。其有序治理,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家族规约以及“礼、义、廉、耻”等文化伦理。但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这套伦理规约受到严重冲击。农业集体化时期,统领乡村的是渗透着浓厚阶级意识的政治文化,乡村治理伦理最重要的是把民众组织和动员起来,有效地从农村提取资源,这是历史的要求也是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② 在强力政治意图的主导下,传统的文化治理已无从谈起。
过于政治化的治理伦理虽富有效力,却不是乡村人需要的常态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其被快速地消解,乡村重新开启了对原有文化传统的恢复、选择与承接,同时也在培育现代公共文化。然而,未等这一过程充分展开,便赶上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大潮。
客观地讲,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迅猛发展,对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不能说没有贡献,就乡村文化而言,如研究者所概括,是“损坏有余”和“重建不够”③。因此,重新构筑文化认同以提振乡村,理应成为转型期破解乡村治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乡村文化认同缺失的主要体现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乡村社会加速变迁,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与转移,改写了“乡土中国”的发展轨迹,宣告农民“离土”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那些根植并存活于乡土社会的生活观念和价值体系(即“乡土之神”)迅速瓦解。④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传统时代与集体化时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信仰被迅速地解构、新的颇具正能量的价值体系尚未被有效地建构起来,文化认同的缺失使得当下的乡村处于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中。
(一)伦理失序
乡村伦理(乡村道德)是村庄共同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黏合剂。转型期,乡村伦理呈现出多元、多变的复杂情形,其间虽不乏“人性之美”,但越来越渗透了“鲜耻之恶”。具体地讲,邻里关系日渐冷漠,尊老爱幼美德受到冲击,传统的温情被磨蚀。令人忧思的是,人情冷漠不仅体现在邻里间,还弥漫于亲人中。有些乡域,老人得不到儿女善待是常有的事。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逐渐变得“失衡”,甚至伦理“倒置”。在许多农村,年轻人对父辈的剥夺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赤裸,孝道日益衰落;年轻一代的兄弟关系也越来越离散。⑤ 老人无奈自杀现象时有发生,相关研究不乏其例。⑥与此同时,留守儿童被双亲忽略乃至遗弃伤害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农村社区道德生活的退化⑦,或曰伦理危机。当前,农村伦理失序(伦理危机)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老年人的不孝与不赡养,对老年人自杀淡然处之;二是男女两性关系比较随意,对婚姻的忠诚度大大降低,有些地方笑贫不笑娼。按照传统的伦理观念,这两种现象都属于是非颠倒,黑白不分。⑧ 缺少了父慈子孝、有伤风化等乡村伦理的支撑,家庭变得不再温馨与和谐,中青年离婚率不断攀升⑨,已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娱乐失当
中国本是乡土社会,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丰富的乡村文化。就娱乐消遣而言,有节日庆典、戏剧杂耍、庙会游玩、以牌会友,可谓不一而足。进入现代,乡村文化娱乐与时俱进,除传统项目外,看电影、观电视、旅游休闲、跳舞歌唱等内容纷纷融进,为乡村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诸多消遣在使村民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起着教化与组织动员的作用。诸如戏剧,其功用在新中国乡村文化的改造中被阐释得明明白白:“演戏是向观众传达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的有力宣传工具;是开路先锋。……群众一提起演戏呢?非常高兴与赞成,大家都很爱看,当剧团演出的时候,戏台前站满了人。这里边有大人有小孩,也有村里开会从不参加的老大爷老大娘。不管是晴天的炎热阳光下,还是刚下过雨泥泞的戏台前,每次演出,观众不下数百人。他(她)们看了我们演出节目后一致的反映是:‘真顶吃服良药。’不少的乡村干部赞扬我们的演出效果说:‘真比干巴巴的开几次会要强。’艺术的感人力量是大的。”⑩
曾几何时,千百年来颇受乡村人青睐的唱大戏渐渐被湮没,乡村的文化娱乐在不知不觉中日渐变味。放眼全国,当下村民日常消遣大都是“耍钱式”打牌,一旦得空,便会老少青壮齐入阵,筹码虽有不同,本质并无二异;因打麻将失和、失家、失业者,大有人在。与此同时,色情表演也不断地光顾乡村,更有甚者,出现在丧葬仪式上,使本具人伦的乡村祭奠转向庸俗化、娱乐化。这样的文娱活动,大大消解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原文转载到此为止,查看原文请复制下列链接下载: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43&dbcode=CJFD&dbname=CJFDLAST2016&filename=SPEC201605009&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Ra1FhcTdWZDlrZVFsSTFrOEVjTFY1bHUra1R3clpFb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DM0NTBoMVQzcVRyV00xRnJDVVJMMmZZdVJtRkNubVZick9OajNPYmJHNEg5Zk1xbzlGYllSOGVYMUx1eFlTN0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