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萍:文化民生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2016-10-25 16:17  郑萍  城市社会管理 浏览:818  评论:0

【摘要】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上而卜的推动,而应该对社区居民公共观念的培养等“内在公共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增加社会资木存量,促进社区文化内生机制的建立,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到民生木位。

【关键词】文化民生,社区文化,文化自觉,内生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社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社区文化也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应该对社区居民公共观念的培养等“内在公共性”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能力,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促进社区文化内生机制的建立,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到民生本位。

1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新理念:文化民生

    在文化民生价值理念的下进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使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而且关乎民生的文化建设可以激发居民的文化参与热情,培养居民的社区公共观念,使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从而使社区获得了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1. 1文化进入民生视野

    民生是一个历史范畴,曾与文化的关系较远。人们最初往往把民生理解成民众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物质层而的东西,认为这些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奢侈品,在温饱和安全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文化不会被作为民生来考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文化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元素也越来越深入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文化渴求,使得民生概念由最初的衣食住行单纯的物质层而扩展到包含文化的层而,文化权利己经成为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发展使得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远离普通人生活的奢侈品,而是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进入民生视野,文化民生的理念也顺势而出。

1. 2文化民生价值理念激发文化参与热情

    文化民生价值理念关照下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最大范围地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这一理念强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覆盖不同人群,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使不同身份、地位、阶层的人走到一起,使社区文化具有更广泛的社区参与性,并从本质上区别于某些由一人或少数人主导,大众只是处于被动旁听从属地位的文化形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成员互动参与的大众文化。这种广泛的参与常常表现为社区里日常随处可见的健身舞队、交谊舞队、太极拳队等。社区文化处于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底层,具有浓重的民间草根色彩,而文化民生价值理念注重吸收社区地方性的草根文化,因此在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更容易被民众接受,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1. 3文化民生价值理念培育社区公共意识

    文化民生价值理念强调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公益性,注重培育社区公共意识。社区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应该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而文化民生理念的引入将社区文化建设的公益性放在了更加显著的位置。正是在非盈利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人们才更容易产生对社区文化和社区的认同,增强对社区的信任,从而使社区凝聚力增强,有利于社区公共意识的培育,有利于文化内生力量的产生。

1. 4文化民生价值理念促进文化自觉的形成

    文化民生价值理念强调社区居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角色,居民参与社区文化不仅是简单地参与既定文化表演,而是从活动的策划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参与,这是一种深度的全程参与,更能充分体现社区居民的意志。在这种深度的全程参与过程中,居民更能体会到文化参与的责任感,并在参与过程中逐步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水平,也提升了居民文化参与的能力,有利于社区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从而使社区获得一种文化的内生力量,使社区文化建设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

    2社区文化建设中民生理念的缺失

2. 1行政化倾向严重,对公众需求的回应医乏

    在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社区建设大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更有着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多由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层层布置,并当作上级的检查任务来应付,居民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受制的状态。在这种行政化的运行机制中,文化活动设计方案和实施过程都产生自行政机构内部,对行政系统外的公众需求的回应显得医乏无力,无法真正反应居民的需求与期望。由于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的缺失,社区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也不能对下一次文化活动起到明显的作用。行政化的社区文化建设使得政府不能很好地回应公众的文化需求,导致社区文化运行机制不规范,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也使得政府的文化供给不能成为一种有效的供给。此外,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文化建设常常使文化活动的政治性大大突出,而群众性没有得到相应体现,偏离了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使得政府在文化发展中扮演着有限的角色。

2. 2重物轻人,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社区文化的评估机制过于注重硬件方而的指标,尤其注重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量的突破,如娱乐活动场地、图书馆而积和藏书量等等,而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程度等方而则比较忽视,在评估方式上,缺乏人}h}化的评价指标,民意测评没有成为主要的评估标准。硬件基础设施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载体,但诸如居民文化心态、社区文化氛围、邻里间的关系等软件性的方而才是更为实质的内容,才是社区文化建设更为终极的目标。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社区按“星级标准”建立起来的“图书室,、“文化室,、“活动中心”等,但这些地方经常门庭冷落,社区居民实际的利用率很低,而且这些地方常设在居委会里而,社区居民感觉进出很不方便,这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失去了文化惠民的真实意义。社区文化建设的评价,不能只看投入多少资金、建成多少文化场馆、启动多少文化工程项目,还要看它最终与社区居民生活的贴近度和对繁荣社区文化的支持度。

2. 3公共观念缺失,缺少文化内生机制

    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家庭之间相对封闭,邻里关系比较冷漠,居民彼此之间存在一种疏离感,社区公共观念较为缺乏,社区居民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较弱。长期受传统行政性社区文化管理方式的影响,多数居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认为社区文化建设是政府部门或街道的事情,在自己有兴趣的时候参与一下就可以,造成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仅以爱好、人情味为纽带,处于松散联系,随意组合的状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时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心态严重,无法将社区文化建设内化为居民自身的一种文化自觉,这使得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文化内生机制,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不足,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总是处于一种需要借助外力不断推动的被动状态,无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而这种外推型的社区文化建设并不能使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无法真正实现文化惠民的终极目标。

    3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回归民生本位的因素分析

3. 1社区社会资本存量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关系疏远,普遍缺乏社区公共意识,而社区公共意识的缺失使文化建设回归民生本位失去了精神基础。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的集合,正是“将社会群体粘合在一起的胶合剂”,可以填补社区群体断裂的缝隙,有利于促进社区成员相互利益的协调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凝聚力、社区公共意志的产生,而公共意识为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民生本位提供了精神支持。因此,增加社区社会资本存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回归民生本位的重要因素。帕特南认为,“在一个拥有大量社会资本存量的共同体中,生活是比较顺心的。公民参与的网络孕育了一般性交流的牢固准则,促进社会信任的产生。这种网络有利于协调和交流,扩大声誉,因而也有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1]  

    频繁的社会交往和密切的社会关系是增加社会资本存量,培育社区公共文化精神的重要条件,而促进社会交往和强化社会关系的基本途径是开展社区中的“共同活动”,社区成员只有在共同的社区活动中,才能增进交往,形成社会联系。社区文化活动“由于其非强制性和多样性,社区成员是在毫无压力而且精神愉快的心境下积极地参与的,彼此之间心身愉悦,推心置腹,这样极其容易地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2]进而强化社区成员的“我们”意识,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推动社区凝聚力和集体行动力的产生,克服了“集体行动的困境”。社区居民公共意识的提升,使得居民更加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进而改变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被动局而,产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驱力,使社区文化建设从由外而内推动的被动局而转变为由内而外的自觉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也真正进入了居民的心中,居民也真正感受到了文化惠民所带来的社区快乐生活。

3. 2文化自觉的形成

    居民文化自觉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居民文化参与的责任感和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社区居民只有把参与社区文化当作自身的一种责任,并且在参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化建设对社区生活意义。目前,许多社区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一方而因为某些设施的配置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居民认为有些设施放在社区居委会,与自己无关,很少主动去使用。也有些是因为自身文化的限制,无法使用某些文化设施,如书籍、器乐等。文化设施只有得到群众的充分利用,其作用才能得到真正发挥,居民在文化设施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促进文化自觉的形成。因此,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绩效考评中,不能只看重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量的突破,而应充分考虑社区文化设施的利用程度,即“文化生活享用量”,以此来衡量社区文化公共价值、文化民生的实现程度。

    此外,本土文化是促进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区文化建设应在尊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符合当地居民发展需要的社区文化系统,促进社区文化的健康良性运行。“地方性,即本土性,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本质,使得它具备天然的本土契合性,对于当地事物和事件它内含着外来普遍知识所无法比拟的解释与调节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建设性意义”。[3]本土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虽然与主流文化相比,比较“下里巴人”,但它却是长期以来当地的历史、地理、民俗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原生性文化,更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同,具有较强的社区凝聚力和聚合力,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性的社区本土文化是激发社区居民文化参与热情,提升居民文化自觉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在参与社区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并在不断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文化自觉,促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回归民生。

3. 3社区民间文化力量

    社区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多是靠政府推动建设,一些文化活动从组织、策划到动员都由社区政府完成,这一方而加重了社区政府的工作负担,也不符合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社区政府无所不能,事事包办的行为,使得公共空间非常狭窄,公共精神失去了可资依靠的载体。因此,社区政府要调整和矫正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失衡关系,将具体的、细节化文化职能外移,为民间文化力量的发展留出空间。

    社区文化团体是社区民间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从他组织向自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社区文化团体自下而上的生成途径使其成为体现文化民生价值理念的最有效载体。随着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各种文体活动团队开始不断出现在居民的社区生活中,这些文化团体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成为居民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平台。社区文化团体“把分散的个人力量集合为整体力量,把分散的资源整合为丰富有序的资源,从而实现个人和微弱资源无法实现的目标,提高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功能和人类社会活动的能力。”[4]社区文化团体通过开展多种有益居民身心的文化活动,让社区居民走出封闭的自我空间,在文化活动中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沟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进而从心理和文化层而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社区内聚力的形成。文化团体是社区文化中最为活跃的文化因子,社区只有不断对其加以培育,不断激活,使其健康成长,才能带动整个社区层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从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在推动社区文化团体自治、自主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政社合作”的新型发展模式。“政社合作”的发展模式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新型政社关系强调社区与政府各自平等的主体地位,强调权利和义务平等,体现了公平和公正原则。“互惠与双赢是新型政社关系的纽带,也是政社之间建立长期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前提” [5]“政社合作”模式成功运行的内在动力,“民间组织不但是国家整合社会利益的管道,而且国家也通过民间组织汲取社会资源,双方在互动与合作下相互适应、相互增权”,[6]共同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社区文化精英是社区文化建设获得内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区居民文化需求集中有效反映的主要纽带。“精英通过个人魅力和杰出才能,组织策划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在一定制度下引导大家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焕发社区的生机与活力,使社区文化建设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7]社区的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动,精英在文化活动的创意、实施和评估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社区精英的领导可以把群众的众多智慧转化为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把社区各种散漫的意志变成一种坚定的执行力,从而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获得内在发展的力量。社区政府在为文化团体解决场地、经费等问题的同时,尤其要注意文化精英的培养与发掘,避免出现由于精英更替而出现的文化团体能力弱化的现象。

    4结语

    城市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基层,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最能体现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直接作用于社区居民,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社区文化建设中引入文化民生的价值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文化的公共性,使公共文化建设最大范围的惠及于民,使文化建设真正回归到民生本位。因此,在文化民生价值理念的关照下进行文化建设是推进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一种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帕特南.繁荣的社群一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A].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67.

[2]段媛媛.社区、社会资本和社区文化[J].南京业大学学报,2007(1):79.

[3]欧阳芸.朱红.廖正涛.全球化时代中国会科学的本土化——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5 (2) :5759.

[4]白友涛,米玲芳.城市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以南京市鼓楼区社区民间组织为例[J].社区,2006 (2) :22.

[5]张超.民间组织与地力政府的良性互动—基于杭州市计生宣教模式创新的探索[J].广西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 :76.

[6]邓伟志,陆春萍.合作主义模式下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南京礼会科学.2006(6) :126130.

[7]马丽娟.社区精英的培育与城市社区的发展[J] .全国商(理论研究) .2oo9 (22) :15.

 

 

作者简介:郑萍(1979),女,河北邢台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 发展研究,社区发展研究。

 


全部评论(0)
打印繁体】【收藏】 【关闭】 【返回顶部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