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下午14点,利群读书会第222次会议在社科楼B406举行。吴理财老师、李韬老师,博士后朱镕君、研究生宁佳、王思怡、李异凡、吴雨寒、陈小琴,本科生李想、韩雅琦、参与了此次会议。
在这次读书会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分享了近段时间的读书感悟和近期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要求学生要“多读、多写、多思考”。
研一同学王思怡汇报了关于社会资本的思考,李异凡提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的认识和疑问,吴雨寒汇报了自己对于人情、面子和关系的认识,并提出了论文写作理论性不足的困惑,陈小琴汇报了对于《共同体与社会》这本书的感悟,并提出自己对于论文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切入视角、以及机制和逻辑二词使用上的疑惑,最后宁佳汇报了自己对于文化特派员与乡村文化建设双重嵌入的认识。老师们认真地解答了研一同学的问题,指出论文理论性的建构在于要学会与已有理论的对话,理论是由命题组成的、命题是由概念组成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一个小型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更具有理论性,而不仅仅是说XX理论之下的研究就是具有理论性。同时论文的切入视角一定要找到创新点。吴老师强调论文中不要滥用概念,理论是对现实的解释性及解释的普适性、解释力,而概念的滥用与创造其实就是没有抽象成理论,因为不具有普遍的解释力。而逻辑和机制二词是使用上也要注意,逻辑指向机制何以成立,规律性的、深层次的关系,机制则指向影响关系,复杂、多重的关系。
本科生李想同学围绕着“公民的参与”和“社区的规模”两个角度展开汇报,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韩雅琦同学围绕“哲人之国、哲人之思、哲人之神”对近期阅读的书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汇报。老师们肯定了本科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同时从专业性角度向大家解释了“公民”、“共同体”、“社区”这几个词的概念,以及在中国语境下的运用,指出了不同的翻译方式表明不同的应用诉求和价值导向,要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词。
每次的利群读书会,同学们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对话,学习到很多专业性知识,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