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韦伯《宗教与世界》读书笔记
    213
    0

    韦伯认为他所研究的并不是宗教现象的本质,而是因宗教而激发的行为,即韦伯研究宗教行为并不如涂尔干那样研究宗教本身,而是通过宗教来研究宗教与经济、政治、既有共同体、艺术、性爱、先知之间的紧张性,这种紧张性也就是韦伯想要研究的宗教与社会学基础或者说社会学事项之间的关系,其中,韦伯最主要的是研究了宗教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韦伯分析了儒教、印度教与基督教的经济伦理(想分析回教但没来得及研究),认为新教的精神是生活理性化的资源之一,而生活理性化则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进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全书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第二章: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第三章: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第一章: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

    在本章中韦伯试图说明的是在且仅在欧洲才具有资本主义理性化的精神。欧洲的这种理性化体现在科学、艺术、装饰、高等教育、政治组织、经济、技术、司法与行政各个方面。韦伯则着重研究了经济理性。

    经济理性体现在资本主义与营利欲、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自由劳动力组织等方面。就营利欲而言,韦伯认为营利行为与资本主义无涉,贪得无厌的欲望与资本主义并无类似之处,也不是资本主义精神所在,反过来说,资本主义实际上能缓和甚至抑制这种营利的非理性冲动而利用继续的合理的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以追求利润。在指出营利欲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无关后,韦伯提出了一种合理的资本主义经济行为即基于利用交易机会而追求利润、以货币形式计算资本的行为。此外,韦伯认为合理的自由劳动力组织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特色,这种组织是西方世界以外的世界其它地区所未曾有的,这种组织的出现与家计、营业的分离,合理簿计的采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这种合理自由劳动力组织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韦伯总结来说,在研究“理性化”时应该从不同的终极观点与目的上进行合理化,一种从其它生活领域的观点看来特别“非理性化”的方式也有其“理性”的一面,而韦伯则是着重于研究经济理性主义。但是正如韦伯所说各个领域有不同的理性主义,这一点也与涂尔干所说的社会类型划分的准则相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如何在研究经济理性主义的同时不忽略其它领域理性主义的影响而做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解释是韦伯没有作到的,这一定体现在他的《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这本书中韦伯所讲的中国的社会学基础多从政治理性、文化理性的角度来说中国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在经济理性上似乎是忽略了的。

    【比较宗教学导论---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世界诸宗教:已知道如何将信徒大众聚集起来的五大宗教或由宗教所制约的生活规制体系,亦即儒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回教、犹太教。这些宗教与其担纲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宗教实践伦理会对各个社会阶层的担纲者进行塑造,另一方面,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样式也影响着宗教伦理。各个宗教对应有不同的担纲者:儒教是俸禄阶层;印度教是世袭性种姓阶层;佛教是托僧;回教起初是征服世界的战士,后来是苏菲派和兄弟团;犹太教是小市民知识阶层;基督教是市民。同时,世界上各个主导阶层的宗教立场也不同。教权制组织阶层力图独霸宗教恩宠,将其称为圣礼恩宠和制度恩宠;政治性的官吏阶层某种程度上对宗教持一种反对、不信任的态度;骑士的战士阶层倾向于现世利益而与“神秘论”无缘;农民倾向于巫术;市民阶层包括职工、商人、企业家在内的宗教立场则是千变万化的。韦伯还根据人的宗教禀赋区分出了达人宗教与大众宗教。达人宗教持有特殊恩宠论、上帝预选说,其身份性担纲者是巫师、祭舞女巫等被认为具有宗教禀赋的人、团体和修行僧共同体;大众宗教持普遍恩宠论,其身份担纲者是普通的大众施主。具有宗教禀赋的人的集合体被称为宗教达人,他们是一种现世的存在,主张对世界进行除魅以及入世改造世界。

    经济伦理:根植于宗教之心理的事实的种种关联之中的实践行动激活力。世界诸种宗教通过阶层利益分配、利用宗教需求与神义论的解答给信众以此世的救赎和许诺。但是,每个个体的救赎需求不同,救赎之后所希望拥有的整体秩序也不同即他们对于世界合理化图像的理解不同。

    宗教伦理与经济理性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理性主义,即以越来越精确的抽象概念为手段,越来越能理论性地支配现实,以越来越精确地计算合适的手段为基础,有条理地达成一特定既有地现实为目的;一种计划性地安排,有系统地、毫无含糊地指向无可移易之救赎目标地实践伦理。

    在本章的最后,韦伯还论述了支配类型、身份团体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韦伯的支配类型是一种权力支配模型,分为三种统治形式,即传统型、克里斯玛型、法理型,通过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将权力合法化。与支配、权力相对应的是阶级、身份。韦伯在此处更多的是指经济阶级与经济身份而非其它类型的身份。

    【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

    这一部分的内容从韦伯的方法论层面以现实所可能的最理性的形态(理性类型)为出发点,试图探求出某些理论建构下的合理结论能够在现实中实际发生的程度有多大。韦伯将理想类型分为历史的理想型和类别的理想型。根据个体是作为神的工具还是容器,宗教拒世可以分为入世禁欲主义与出世的冥思,通过社会到个体层面的过渡还可以分为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神秘主义。

    宗教拒世是指宗教(同胞伦理、博爱心态、无差别主义之爱)与现实世界之间由于理性化、合理化和自觉性升华后而发展出来的紧张关系,主要体现在宗教与经济、政治、审美、性爱、知性五大领域中。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宗教与世界》三本书可以被称之为韦伯宗教思想的集合,围绕宗教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精神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并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来思考为何除欧洲外其它地区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韦伯在宗教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供讨论的话题,但同时,韦伯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些不妥当也让后人一直批判,并因此形成了社会科学界有名的“韦伯命题”。


    1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