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X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读书笔记
    886
    0

    此书为梁漱溟先生于1921年出版,写作背景是新文化运动两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以及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种种碰撞。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第三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第四章: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第五章: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有的态度?

    梁漱溟先生的行文思路是围绕着世界文化的三种路向来展开回答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东西方文化哲学观的比较以及世界未来文化的走向和我们所应该持有的态度等五个问题。

    【第一章:绪论】

    在这一章中,梁漱溟先生首先批评了关于东方化、西方化答案追求以及东西方文化发展走向三种不对的态度:以为这问题还远不对;随便持调和论不对;以为无从研究的不对。

    问题还远不对:目前文化的东方化与西方化不是处于一种对垒的战争,而是西方化对于东方化完全、绝对的胜利、压服,因此,我们此刻就必须要问,东方化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因为尽管这件事要成功是在将来,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很急迫,我们只有从此开始作起,才能解决或者说挽救东方文化所处的境地。

    随便持调和论不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三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中东方化都不及西方化,东方化代表了一种古化,西方化是新化。东方化已经走到了绝境,无路可走,因此必须实现翻转称为世界的文化,而西方化尚没有走到一种绝地,它还有转圜的余地,可以走到另一条路向上去。(梁漱溟先生后来说西洋文化可以从第一路向走到第二路向)。而大部分人所持有的调和论都没有说清楚调和之道,因此梁漱溟先生认为不对。

    以为无从研究不对:梁漱溟先生认为多数人认为无从研究主要是由于这问题太大、范围太宽,他们太疲缓、劣顿,于是梁先生就开始了下文他对于东方化、西方化的研究过程。

    【第二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上)】

    我们所要求的答案即是究竟什么是东方化?什么是西方化?梁漱溟先生通过大家对于“什么是西方化“的答案开始总结,以此来提出自己对于东方化和西方化的答案。梁漱溟先生致命了四种西方化问题答案的不对。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一:西方文明是势能文明,注意征服自然,而东方文明是与自然融洽。梁漱溟先生认为征服自然是一切文明都要历经的过程,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征服自然不是西方文明的特别之处,不能作为西方化的答案。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二:顺自然爱和平。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一观点只注意到了物质方面而忽略了哲学主义伦理观念。西方化问题的答案三:科学、人的个性伸展和社会性发达。梁漱溟先生认为这是一个独有的见解,但是还可以去寻求更圆满的方法。西方化问题的答案四:动的文明。梁漱溟先生认为这有显豁的指点,但没有深刻的探讨。于是,梁漱溟最后提出了他答案即意欲。西方是意欲向前的文化。梁漱溟先生在下文中通过四个步骤来讲明他的答案:第一步:找出西方文化的特异色彩;第二步:找出特异色彩的源泉;第三步:明确是否西方化的来历是否都是这一特色异彩;第四步:检验各种事物是不是都如此。梁漱溟先生指明了西方文化的特色异彩之处是科学、民主,体现在科学与手艺、艺术、玄学,知识与经验,部分与整体,有权与无权,公众与个人,公德与私德等方面。梁漱溟先生认为这些都是西方化德面目,而非其路向,所以不能将这个面目当作西方化,而应该去寻找它的路向---来源,此为西方化答案的第二步。

    【第三章:如何是东方化?如何是西方化?(下)】

    有些人认为中国未发展出科学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没有发展科学的必要,但是梁漱溟先僧反驳到最初的科学兴起如几何、天文、算数等并不是为了图谋生活、切在日需的学问,因此这个说法不对;有人也认为科学的发生是源于求知而不是源于应用。但是梁漱溟先生总结性的认为“迫促的境遇不是适于产生科学的缘法,倒要从容一点才行,单为用而不含求知的意思,其结果只能产生手艺、技术,而非科学。”这里似乎梁漱溟先生已经超越了对于物质论和认识论的层面,而转向了心态。梁漱溟先生对于世界文化的考察提出了生活的说明,人生的三种问题和三种路向。生活是事的相续,是现在的我对前此的我的奋斗以达到已成我我的状态。人生的三种问题指通过对于生活说明的满足与否可以分为可满足者、满足与否不可定者、不可满足者,此外还有一种无所谓可满足与否。人生的三路向是指在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的不同。人生的第一路向是向前,征服自然,科学民主,此为西洋的人生路向;人生的第二路向是对自己意思变换、调和和持中,此为中国的人生路向;人生的第三路向是意欲转身向后去要求,违背生活本性,此为印度的人生路向。在点明西方文化异彩科学民主的源泉是向前要求的第一路向后,梁漱溟先生开始总揽西方文化来看是不是均由人生第一路向而来,梁漱溟先生认为西方经过了一个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第一路向转为中世纪时期的第三路向,再到文艺复兴以后转回第一路向的过程。最后,用西方社会中的各种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法律、社会生活样法来检验第一路向。

    【第四章: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较】

    梁漱溟先生在第三章中指明了西洋、中国与印度之间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以及思想(宗教和哲学)的不同之处于是开始回答他在绪论中所提出的东方化和西方化问题之间究竟有什么差别。

    根据对以上表格整理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问题和回答: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其特点是超绝与神秘。在现代社会研究宗教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情志始终存在问题,因此宗教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一直存在,另一方面来说,宗教能令我们情感丰富热烈、生活勇猛。

    为什么西洋的宗教在思想界很有势,后来受别人批评站不住脚,形而上学起初很盛,后来又走向绝路?这是西方知识发展的结果。为什么中国一直以来宗教都处于微淡地位?中国缺乏宗教,但是宗教非宗教而似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处于正统地位,在佛教传入中国和本土道教得到发展后,儒释道三家以儒家为核心统领中国的思想界。印度的宗教思想则一直处于强势地位。

    在哲学领域比较来说,西洋知识之部最盛、形而上学之部次之,人生之部最后,中国人生之部最盛、形而上学之部次之、知识之部最次,印度形而上学之部最盛、知识之部次之、人生之部最后。中国、印度与西洋之间的形而上学所指的具体物质和所其所用的方法也不同。中国的形而上学注重调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关于哲学的认识,包括孔子的生命观(以生命为对,为好,顺应自然)、直觉观(人因调和自然会走对的路)、仁(敏锐的直觉、本能和情感)、性善观、利害观(不计利害)、大同说以及孔子生活之乐。总的来说,中国因早期的几个天才发明走向了理性早熟的地步而迈入了人生的第二路向,具体表现在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安分知足、简单朴素,物质文明并不发达;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人善用直觉,主张调和无我;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是失败的,宗教、文学、艺术、知识均不发达,因此,梁漱溟先生说许多人认为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西洋是人生的第一路向,尚理智,理智压倒宗教、压倒形而上学,主功利。中国走人生第二路向,重直觉,尚情感;印度走人生第三路向,排斥理智和直觉,重视感觉。

    【第五章: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有的态度】

    梁漱溟先生澄清其所述世界未来文化并不是指未来世界应当用某种文化,而是指现在的情形正走向某方面,同时,他也给出了答案,即世界未来文化会走向以第二人生路向为特征的东方化。这个答案是基于两个方面得出的:事实的变迁和学术思想的变迁(包括见解的变迁和态度的变迁)事实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变迁上,经济由于机械的发明、分工和自由竞争的发展从消费本位转向生产本位,这种生产本位导致了一种不合理的经济以及社会的不安,因此必须从个人本位、生产本位的经济改正到社会本位、消费本位的经济。经济事实的变迁也必然引起态度和见解(也称科学)的变迁。

    在学术思想的变迁上,中国的科学偏于人事的研究,而西洋的科学偏向于自然的研究。人类文化研究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着眼于外界物质,所用的是理智,其次着眼于内界生命,所用的是直觉,最后着眼于无生本体,所用的是现量,如今科学研究正从物质研究转向人事研究,即趋向于走中国的路。梁漱溟先生还分别列举了倭铿、罗素、克鲁泡特金、泰戈尔四位哲学家的观点和社会主义的变迁来说明态度、见解从理智到直觉的转向,从西洋路向到中国路向的转变。

    最后,梁漱溟先生回应绪论中所说的未来文化调和说的错误认知(因根本精神、人生路向不同而不能调和),并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指明世界未来文化的具体走向。物质生活一面不合理经济的改变,物质生活退处从属地位;社会生活统御式的法律根本不存在,而尚直觉、调和;精神生活尚礼乐复兴。人类三大根本态度、三大系文化之间没有绝对的胜利与失败,我们现在应该要排斥印度的态度,改一改西洋的态度,全盘承受西方文化,批判性的将中国原来的态度拿出来,使人类路向转向中国。

    总的来看,梁漱溟先生此书应该是对于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回应,其提出的人生三路向还值得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检验。

    3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站长统计

    版权所有: 安徽大学 利群读书会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九龙路111号

    声明:本站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告知 我们会立即处理